西凉之乱细考(前传删除的史料)

大魏左将军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79中文网 www.79zw.com,最快更新三国将军本纪最新章节!

    羌族是个古老的民族,但是分成很多部落,《西羌传》说羌人种落大约有150种;其中有8支部落在赐支河首以西,蜀地汉中以北,又有1支“参狼羌”定居在武都郡;有52支部落相对衰弱,或消失或迁徙,没有留下太多记载;剩下89支中,以陇西郡的“钟羌”最为强大,“发羌”和“唐旄”距离汉界遥远,没有来往,“牦牛、白马羌”在蜀地、汉中一带。

    在这些部落中,有些部落愿意接受东汉政府的管辖(如湟中义从羌),有些部落则与汉人敌对。在汉安帝和汉顺帝时期,先后爆发了两次均持续十多年的羌乱,至汉灵帝初,段颎在凉州讨伐叛羌,持续作战一年多,换来以后十多年的和平。

    范书《西羌传》:自羌叛十余年间(107-118),兵连师老,不暂宁息。军旅之费,转运委输,用二百四十余亿,府帑空竭。延及内郡,边民死者不可胜数,并凉二州遂至虚耗……自永和羌叛(136),至乎是岁(145),十余年间,费用八十余亿。诸将多断盗牢禀,私自润入,皆以珍宝货赂左右,上下放纵,不恤军事,士卒不得其死者,白骨相望于野。

    本文就讲汉末自中平元年(184年)起,凉州再度爆发的叛乱过程。从凉州这个独特的视角去看待汉末乱世。

    湟中义从考

    在汉末历史上,有这么一个群体,被称之为“湟中义从”,顾名思义,这是一群居住在“湟中地区”的少数民族人,他们为东汉政府效力,南征北战。

    例如在永和四年(139年),护羌校尉马贤就率“湟中义从”及羌、胡兵万余骑击败烧当羌叛军。

    延熹二年(159年),护羌校尉段颎率“湟中义从”等共一万两千骑,在湟谷等地击败烧当、烧何、当煎、勒姐等八种叛羌。

    建宁二年(169年),段颎率军讨伐叛羌时,叛羌包围段颎军营,高声叫骂,质问“田晏、夏育在此不?湟中义从羌悉在何面?今日欲决死生!”

    田晏、夏育是段颎手下猛将。

    到了中平六年(189年),前将军董卓拒绝朝廷以他出任少府的任命,写奏章解释时,就提到麾下的“湟中义从”和胡人士兵阻拦自己离开。

    其实,“湟中义从”的民族成分,按照《段颎传》记载,是有羌人的,很容易理解,这些羌人是归附汉廷的;按照《庞参传》,又是有胡人的。

    按照《西羌传》末的记载,这部分胡人本来是月氏人,在西汉时,其王被匈奴冒顿所杀,因为战乱的缘故,有一部分月氏人迁徙至羌人居住地,互相通婚。

    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人,开辟湟中一带,这部分月氏人就归附汉廷,与汉人居住在一起,并为汉廷效力,被称呼为“义从胡”。

    实际上,这些月氏人并不是全心效力汉廷,他们跟随汉军作战时,看形势好,就努力作战,形势不利,就脚底抹油。

    至少从段颎、董卓这些人的记载来看,他们总体上还是效忠长官为主,对汉人不存在有特殊感情。

    就分布来看,主要是居住在湟中、令居一带,还有数百户住在张掖郡。

    汉末之乱

    中平元年(189年)十一月,湟中义从胡人北宫伯玉和先零羌部落发动叛变,很显然,这位名叫“北宫伯玉”的人就是月氏人,本来是效忠汉廷的“义从胡”却乘着黄巾之乱时也选择叛变,可见他们对汉廷的不满。

    这种情况与六月的交州叛乱应该是类似的。交州的驻军发生叛乱,俘虏了交州刺史和合浦太守来达,后来朝廷派贾琮前往交州平叛,贾琮找当地人询问缘由,当地人说“赋敛过重,百姓莫不空单,京师遥远,告冤无所,民不聊生,故聚为盗贼。”可想而知,凉州的湟中义从能参与叛乱,大概情况莫过于此。

    而先零羌则是汉廷的老对手了,基本上凉州每次羌乱都会有这个部落的身影,先零羌主要居住在北地郡,在段颎讨平羌乱那次,先零羌是选择投降了的,十多年过去了,不满的种子又再次发芽。

    其实这次叛军的组成并不止北地郡的先零羌人、湟中义从这两股势力,检索史书记载,我们还可以找到如下记载:

    范书《董卓传》:陇西郡枹罕、河关两县的叛贼。

    李贤注引《献帝春秋》:凉州义从宋建,王国。

    这“宋建”在各书各处,“宋”或写作“宗、朱”。宋宗互讹,在史书上较常见,莫衷一是;写作“朱”,则是出自汲本与集解本的范书《献帝纪》,算是孤证,可信度更低。以三国志吧集解中擎骥意见,检《武帝纪》建安二十年引《典略》作宋扬,故以从众原则,推测以“宋”为是,通鉴亦作宋建。

    宋建是陇西郡人,起兵后盘踞在枹罕县,自称“河首平汉王”,如此,他就是范书《董卓传》提到的“群盗”之一了。

    至于王国,这个人的名字没问题,倒是籍贯有问题:

    袁纪说他是陇西郡狄道县人;范书《傅燮传》则说他是金城郡人;第三种说他是汉阳郡人,出处有范书《灵帝纪》、《盖勋传》引《续汉书》,《董卓传》三处。按照从众原则,王国是汉阳郡人的可能性更大。

    综合一下,凉州叛军的组成部分如下:

    湟中义从,以北宫伯玉、李文侯为首。

    北地郡先零羌。

    陇西郡枹罕县的义从军,以宋建为首。

    汉阳郡的义从军,以王国为首。

    以史料记载中平元年(184年)这场叛乱经过来看,宋建似乎并未积极参与其中,要么是在叛军中的地位不高,要么就是只在本地发展。宋建自称“河首平汉王”,在枹罕县设置百官,做起了土皇帝;

    王国是自称“合众将军”,他在史书中的记载,主要集中在中平四年(187年)。

    中平元年(184年)这一批叛军,先是以北宫伯玉、李文侯为首,他们首先在金城郡攻陷了护羌校尉营,斩杀了护羌校尉泠征(或作冷、伶),随后包围了金城郡金城县(郡治为允吾县,以后文推测是此城)。北宫伯玉向金城郡太守陈懿宣称是被迫造反,诛杀了罪魁泠征之后,他们愿意归降。北宫伯玉要求陈懿派边允、韩约两人出城谈判。

    边允曾经担任过司隶弘农郡的新安县令,韩约正担任州里的从事。韩约心眼多,不肯出城,陈懿则劝他去,韩约没办法,只能同意。韩约、边允大约有数十人前去叛军军营,叛军中的王国则把韩约他们扣为人质。

    接着,金城县城内发生内乱,陈懿也被迫逃出城来,被王国等人抓住,劫持到护羌校尉营中,将陈懿杀害。之后,叛军又把韩约、边允等人释放了。

    韩约和边允都是本地名士,在凉州这里有点名望,大概是这个缘故,叛军才没有杀害他们。

    按《武帝纪》记载,曹操和韩约的父亲是同年被举为孝廉(推算是174年),韩约与曹操的年龄又差不多(曹操生于155年)。

    陈志《武帝纪》:公(曹操)与(韩)遂父同岁孝廉,又与遂同时侪辈。

    韩约在本年(184年)曾经以计吏的身份前往京师汇报工作,大将军何进还仰慕韩约的名望,希望征辟他到自己的府里工作,韩约都委婉拒绝了的。

    陈志《武帝纪》裴注引《典略》:(韩)遂奉计诣京师,何进宿闻其名,特与相见,遂说进使诛诸阉人,进不从,乃求归。

    推测韩约回到州府后,就担任了凉州刺史左昌的从事(左昌的前任是梁鹄),并前往金城郡协助陈懿抵抗叛军。

    边允的记载实在太少,在《古文苑》载《汉金城太守殷华碑》中提到:(殷华)以光和元年九月乙酉(初八)卒官。生有嘉休,终则鼎铭。于是故吏边笁、江英、韩遂等追送遐丘,刊石勒勋。

    这里的韩遂就是韩约,边笁则有人推测说是边允的族人,由此可见,边允的家族在凉州也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。

    金城郡沦陷后,陇西郡政府向凉州府汇报战况时,因为对边允和韩约两人不满,故将二人列为叛军首领。凉州刺史左昌这边也不加核实,也认为韩约做了叛徒,害死陈懿,于是发出悬赏令:凡是抓到韩约、边允的人,封千户侯。

    韩约、边允也没有渠道为自己辩诬,所以干脆一不做,二不休,分别改名韩遂,边章,投了凉州叛军去了。

    ——这就是韩遂、边章名字的由来。

    韩遂,字文约,笔者猜测一下:也许韩约原来字文遂,所谓改名实际上是名字互换一下。

    PS:文章转载自某前辈,已经过其同意。作者最初本来应该是要写在前传的,因为书友反映前传太长了,所以呢,没有加到正文里面去,这里写在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