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兄难为1-14

人参福果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79中文网 www.79zw.com,最快更新快穿之行旅最新章节!

    几人把树上熟透的和熟了大半的柿子都摘了,树上也基本上空了。

    张大牛给王寿装了半背篓熟透的柿子,让带回去给窝头他们也甜甜嘴,反正熟透的柿子比较糯,压成面糊了,一岁多的包子也能吃,只不要吃太多就行。

    窝头是王家大哥王福的长子,王家二哥王禄一岁大的小儿子叫包子,王寿只有一个四岁大的儿子,叫大米,至于王福和王禄的女儿就按照排行叫大妞二妞。

    王七伯家里的孙辈取大名是由王七伯取定的,小名就由父母取,大概是小时候饿了肚子,几兄弟给自家娃取的名字都是吃的。

    至于女娃,村子里很多女孩到了出嫁才能有自家的名,有的到死了,墓碑上也只是某某氏,从生到死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名。

    跟王寿约定好下午来牵大黄的时间,就把王寿送出了门。

    张大牛回到后院看着放了大半个院子的簸箩,让正吃着柿子的几个弟妹赶紧吃完,帮忙挑出果质坚硬的柿子,熟透了的柿子就放到一边,这几天吃完或者送出去。

    “大哥,你这是干什么?”张大妹看着自己大哥拿着一个柿子,用水洗净了,把水甩干后用小刀削皮。

    “我这是在做柿饼,你把那个最大的大簸箩找出来,擦擦灰,垫上层油纸,好晒柿子。”

    “诶,好。”听到吩咐,张大妹立马应声。

    张二牛几个看到,也感兴趣地凑上前来。

    “这是大哥特意给我做的!”张四牛看着几个哥姐感兴趣的模样,很是神气地说。

    这是张大牛哄小孩的话。

    “你可别神气了,大哥是给我们做来吃的,不然给你做几个就行了,干嘛要用最大的簸箩晒。”张三牛最不忿张四牛最小,最受宠了。

    “哼哼,反正我要吃最多。”张四牛说不过,只能放放狠话。

    张二妹在旁边看大哥做了一会儿,也去厨房把菜刀拿来,帮忙。柿子皮被张大牛收集起来,交给张四牛留着喂鸡。

    柿子皮甜分多,纤维多,用来做鸡饲料,喂鸡很好。

    于是张二牛和张三牛负责把柿子洗净,甩干水,分别递给张大牛和张二妹削皮,张大妹最后一个个摆在大簸箩上。

    装完一个簸箩,张四牛就帮张大妹把簸箩放在阳光好的空处晒着。六个人分工合作,很快把所有的处理好了,熟透的柿子就放在小簸箩里,端到堂屋里,谁想吃就自己拿。

    这是柿饼的简单做法,不需要卖相多好看,反正只是自家人吃以及来客人了招待一下,农家也没那么多讲究。复杂做法张大牛倒是知道,不过那需要很多步骤,就家里人吃完全不用。

    几人收拾好,刚来到堂屋,就看到门外来人。

    一看,是王七伯带着大儿子王福和三儿子王寿来了。

    王七伯一进前院,就很自然地指挥王福把三人背来的干柴放到柴房去,让王寿把他提来的一捆三颗大白菜和两个长南瓜放进厨房。

    “七伯,你来了。”张大牛首先叫人,张二牛也赶紧跟着开口。

    “七伯。”

    “七伯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七伯。”

    “大牛,七伯跟你说啊,今儿你们都别下地了,我带着你福哥、寿哥大半下午就收完了。还有这臭小子还说了工钱的事,你可别死心眼,我说不要就不要!”王七伯说着说着瞪了王寿一眼。

    “爹,我这……”

    “七伯,这一码归一码的,请你们帮忙怎么能……”

    “你小子别跟我说什么有的没的,你陈婶子也这么说了,你别不是想挨骂吧,行了行了,就这么说定了。”

    “可是七伯……”张大牛还想挣扎一下。

    “哎呀,大牛,又不是外人,今天就是自家人来帮忙的,等正式开始收稻了,那时候记得给钱就行。”看张大牛还想说什么,王福赶紧拦了。

    “那好吧。”张大牛只能答应下来。

    “这就对啦,走走走,福子去牵牛。七伯保证给那两亩地收拾得妥妥当当。”王七伯看着说定了,立马吩咐起事来。

    “七伯,坐会儿再走吧,今天刚摘的柿子,特别甜。”张三牛机灵的上前挽留。

    “那就不用了,寿子带回去的柿子我也吃过了。”王七伯看到王福牵了牛出来,就急着出了院门,“大牛,你赶紧回去休息。”

    “七伯,我明儿去镇上,要带什么吗?”张大牛紧跟着出来问了一声。

    听到这话,王七伯停了下来,“正好你陈婶子说要买点针线什么的,晚上的时候,我让她来跟你说哈。”

    “诶,好。”

    送走了王七伯,张大牛就带着张二牛几个去拿镰刀、锄头、背篓,每个人带了一个竹筒的水还有中午吃剩的苞米棒子,准备上山去,这是之前说好的。

    关好门,张大牛带着他们从后院出来,沿着后山和院子的那条小路直接拐进了大安山的范围。

    这时节属于秋末了,各种野生野长的都差不多熟透了,往年张大牛一个人也是这个时候来大安山。一个人干得干个五六天才能把记忆里的那几个地方都收完,收完了以后,马不停蹄地就开始地里收稻了。

    收稻连轴转又得十天半个月,干完了还有收晚红薯、晚苞米,之后家里砍柴的活也是主力,忙到入冬了,一年到头才算得歇。

    张大牛在张父张母去世前一直是在镇上念书,从小也没干过多重的活,家里给他安排的路呢,就是做个账房或者别的书书写写的活。

    回来村里后,几乎是从头开始学着上山下地,撑起整个家。

    一个下午,张大牛带着几个弟妹走完了自己知道的几处野“粮库”,一个人得干五六天的活,一家六口一个下午就干完了。

    以前真是造成了劳动力的极大浪费啊。张大牛心里感叹,招呼着弟妹把带回来的东西给全倒出来。

    今天下午收获丰富,每个人的背篓都背的满满的,最后一处野地瓜窝子挖了一半就装不下了,只好提前返回。

    张大牛让张大妹和张二妹收拾野姜、野黄瓜、野蒜这些野菜,野黄瓜这个地方叫刺球、胖刺球,张大牛还是凭借印象里这东西的口感,判断出这浑身长刺的东西就是黄瓜的老祖宗。

    张三牛和张四牛收拾摘回来的野果,就是些火棘子、晚板栗,还有回来的时候绕到之前后山那个没摘完的石榴树摘的石榴。

    火棘子长得跟苹果有点像,这些是熟的早的,一般冬天下雪的时候会全部成熟,到时候还会上山去摘完。

    张大牛则带着张二牛把挖回来的野地瓜、野山药蛋子收拾好,这次张大牛特意让他们挖的时候连土整块地挖回来,看能不能种到后院菜地里。

    不然一时半会儿吃不完的就会蔫掉、坏了,或者把所有的都煮熟、切片、晒成干,那味道,实在不咋地,只能做粮食填饱肚子。

    张大牛打开前院的门,远远地看到王七伯几个牵着大黄回来,大黄后面拖着满满一车的稻子。

    张大牛迎上前,帮着卸下来。然后几人去杂物房把脱谷机给搬出来,几个人分工,轮换着摇手柄,倒谷子,接出来的谷子。

    摇完这一车,又去了田里把剩下的拖回来,一样地处理。

    弄完,几人才停下来歇着,张大妹和张二妹弄完后面的活,给每人都端上来一大杯水。

    聊着天的时候,陈婶子进了院子。

    “哎,来得正好,大牛明儿去镇上,问你要不要带点什么?”王七伯招呼道。

    “明儿?明儿不是大集啊,大牛,怎么突然要去镇上,家里缺什么了?跟婶子说,指不定婶子家有,去一趟镇上来回得大半天呢。”

    “我想着今年家里人身量都长了,收的棉花都拿去做棉被,每个人再做一套棉衣裤。趁着还不忙,先去镇上一趟,把该置办的都给置办了,免得到时候忙不赢。”

    “哎哟,每人一套,大牛,可不能大手大脚,这几个没长开的穿什么新的,婶子帮给改小你们几个大的旧衣服就能成。”

    “婶子,我看他们几个也好几年没穿过新棉衣了,这次我生病了,都照顾我挺好的。”

    “这几个臭小子能不好好照看你吗?不照看就是没良心!”陈婶子边说边扫了几人一眼。

    张二牛、张二妹、张四牛都很是认真地点点头,张三牛和张大妹也有些心虚地跟着点头。

    “那婶子,你有没有什么要给带的?”

    “那就给我带两套针线吧,我可得好好让你宝儿妹妹学学针线活,一个姑娘家补个洞都不会。”

    “哎呀,宝儿哪是不会,她只是没仔细做,认真了肯定做得好。”听到陈婶子数落自己女儿,王七伯立马维护道。

    “她现在这样就是你惯的,嫁出去了看有人跟你一样护着她不。”陈婶子听了赶紧怼回去。

    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了几句,还拉着张大牛评理。

    张大牛哭笑不得拉架,王七伯和陈婶子才歇架。说起来,原本的这性格的王宝儿过的并不好,结亲的那家也不满意王宝儿,闹得王家也不可开交,一家人为着王宝儿都不安宁。

    也是因为这样,王家完全没有精力还去管张家的事,还不说后面有征兵的事。老村长家和村子里其他人家里,就是因为征兵的事都自顾不暇,不然张大牛不至于混得那么惨。

    张大牛没被征去,还是张三牛和张四牛没狠心到把养大自己的大哥扔去战场上送死,使了关系把张家的名额花钱让人顶替了。

    那段时间很混乱,整个村子都人心惶惶的,谁有时间精力管别人家的弟弟不敬长兄的事,不嫉妒张家不用出人上战场就足够好了。

    不过想到王宝儿的脾气,张大牛还是劝了王七伯,现在能护着,嫁人了真因为脾气的问题被揍了,后面找回来场子,不还是被揍了,难不成真不让她回夫家了。

    大概是有了台阶,王七伯倒是答应了陈婶子要管教管教女儿的时候,他就不管了,其余人也不能护着。

    要是在现代,张大牛肯定说,还过什么啊,离了得了。但这年代,谁家女儿要是和离了,或者被休了,整个家族的女孩都没有了好婚姻,成婚了的日子也不好过。

    就像是原本的张大妹的做法影响了张二妹的姻缘一样。

    并且就算王宝儿回来了,几个哥哥还能包容,几个嫂子还能跟待亲妹妹一样?还是现在律一律王宝儿的性子,免得以后闹得家里没得清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