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兄难为1-22

人参福果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79中文网 www.79zw.com,最快更新快穿之行旅最新章节!

    这几天家里人都很累,张大牛就切了一斤的肉,用来炒,再切了半斤的肥肉用来炖菜。

    炒肉选的偏瘦的,把肥肉先往锅里放,煸出油,再把从后院摘的辣椒洗切了丢锅里翻炒,炒到变蔫了,把瘦肉放进锅炒,放盐放酱油,最后还放了几块碎麻花,翻炒几下盛出。

    放麻花是张大牛曾经在后厨帮厨,吃过一个师傅炒的家常辣椒炒肉,里面还能放麻花和糍粑,味道意外的很不错。

    炖肉则用的一个小铁锅,把肥肉炒到有些焦黄,再往里加酸菜、辣椒、白菜炖着。

    还拿出几块小些的大骨头用陶罐烧水焯一下,放进些萝卜,放在炉子上用中火煨着。

    本来张大牛想要做大骨海带汤,就是上次二庆叔带来的昆布,但没提前准备,只能用萝卜炖,也很养人。

    萝卜小人参,秋冬最补人。

    等张二牛几个收完谷子回来的时候,小炉子上煨的大骨萝卜汤已经飘出了香味。

    首先闻到香味的张四牛最先冲进厨房里守着,等到人齐了,张大牛才炒最后一个野葱炒鸡蛋。

    堂屋被占着,就把一张方桌摆到厨房,各自搬着椅子坐下等吃。

    做饭本来就较平常迟,蒸饭时间不够,张大牛就煨了些红薯和苞米在灶里,晚饭的主食就是苞米红薯。

    不管是炒肉、炖肉还是大骨汤,每一道都是张家难得的大菜,所有人都忙着吃,没时间抬头,只有筷子和勺在桌上舞个不停。

    对于全家一致的好评,张大牛把百分之六十的原因归结于肉,剩下的百分之四十才是自己的手艺。

    这可基本上全桌荤,反正在张大牛的记忆里,张父在的时候条件好,也没这么吃过。不过在张大牛设想里,以后至少两天得吃顿荤,不然吃得不美,日子没盼头啊。

    吃完,桌上就只剩了吃不了的大骨头,汤底都不剩。

    还好张大牛预料到这个场面,预先给小黑留了两个红薯,再把吃完的骨头,和一些汤汤水水都倒到了小黑的碗里。

    碗是张二牛用木头做的,把大木桩砍下一截,掏空中间部分,磨掉倒刺,就形成了一个碗状的样子。

    虽然狗吃不了肉很惨,不过张大牛觉得自己人都吃不够,小黑就暂时委屈一下,等摊子赚钱了,再分肉和骨头给它补补。

    小黑大概是第一次尝到肉味,一直在用自己的乳牙磨着骨头。整个头埋在与身体差不多大的碗里,几乎要扑进碗里。

    最后的大骨实在吃不动,小黑就把自己的碗推到屋子最角落,叼出那个大骨,狗身趴在上面,时不时舔一下,看得张大牛感觉好笑又可怜。

    全部收拾完,后院的鸡、鹅、兔、牛都喂了吃的,一家人就坐在院子里休息,也说说一些东家长西家短。

    张大妹和张二妹拿着针线,补这几天家里人刮破的衣服,两人补几个补丁很是熟练,不用看就能快速补好。

    张四牛拿着自己的木马对着张三牛炫耀,被张三牛逮着了挠痒痒,笑得喘不过气。

    张大牛则跟张二牛商量路边支摊子的棚子怎么搭,家里存的木头够不够用,是不是还需不需要去山上砍。

    正聊着的时候,老村长、王大爷爷、王二爷爷、王六伯、王七伯、李爷爷、朱爷爷还有牛爷爷都来了张家。

    张大牛看见,赶紧让两个妹妹去倒水,把之前晒的柿饼拿些出来,让张二牛去点油灯,招呼张三牛和张四牛去搬椅子,自己则迎上前。

    来的都是村子里年纪最长、辈分最高的老人,除了谁家办酒席、村口聊天以及在场子里看谷子,现在难得见到这些老一辈的聚到一家。

    他们也是能决定村里大事的人,张大牛猜到是自己支摊子的事,但还是觉得受宠若惊。

    老爷子们都坐下,围成一圈,张家就只有张大牛作为当家人坐下,张二牛他们都只能站在旁边或者进屋去,这是规矩。

    老村长一开口,果然是那事。

    张大牛本来预想的是,各家卖的东西只要不完全重复就行了。听了老村长说的,没想到十分细致,一听就是他们仔细商量过的。

    甚至都说到了给张大牛供货的设想,也按照各家的情况给各家划分卖的范围。家境好些的家里就尽量去进实用的东西来卖,条件差些的没钱贩货,就卖些干粮。

    张大牛听着,虽然老村长他们说的繁琐细碎,没有什么系统条理,但基本上包括了各种情况,也能最大限度避免冲突。

    古代人不过是囿于眼界和见识,在很多方面都不输什么。张大牛不过是给他们开了一个口子,他们就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,连各种应急预案都有考虑到。

    甚至很多方面张大牛都没有考虑过,尤其是卖的东西,统一质量,统一定价,免得造成大家的矛盾。

    当然老村长他们用的不是质量、价格说明,这是张大牛的理解。其实他们讲的是红薯、苞米、鸡蛋的大小要差不多,做的饼子各种干粮也要差不多大小,卖水的盛水杯子也得一般大小,价钱也控制在一个范围,哪家都不能越过。

    张大牛在他们说的过程也补充一些想法,老村长他们则完善细节,聊了差不多一个时辰,所有人才没有了异议。

    说完,老村长他们也没有耽搁,还要去村子里和其他人家说。

    不过也没有几家,毕竟村子里连着张大牛家总共就五家外姓,另外四家外姓,牛家、朱家和李家都来了人,剩下的只有陈叔一家。

    陈叔又是娶王大爷爷的孙女,基本上是跟着王大爷爷家行事。至于王姓族里,那就更不用管了,最长的一辈定下的事,小辈就没有反对的权利。

    所以从今天晚上这几人说好的,基本上就算是定下了。

    这几天大家都忙着收稻,但按照老村长他们说的,明天就能开始搭棚子,桌椅这两天也能配好。

    灶也会多垒几个,除了张大牛要求的三个灶眼外,还会给村子其他人也垒几个,好让其他人有时候也能热点什么,免得都挤到一起。

    至于棚子搭的地方,张大牛是看中了出了村口,往去镇上的方向,再有个不到五十米的地方。

    那个位置有块地方很宽敞,本身的地形就是往里凹的,以前衙门扩道,也在那里暂时扎营过,所以那一块没什么大树。

    那个位置往深走,不到百来米就有个小池塘,活水,上面是有一条小溪流进去,水不算清澈,但也是干净能用的。

    除了这些,张大牛还建议每家每户都做那种便携、轻便的木箱子放卖的东西。晚上卖完了就能把箱子一收,放到棚里,第二天只需要用箩筐装来卖的东西就行。

    本来如果只是搭一个敞篷的棚子,一个上午就能行,不过张大牛想着,前期尽量准备做好,免得后期拆了重来麻烦。

    老村长他们本来觉得便携轻便的统一木箱不必要,也是因为张大牛的这番话改变了主意。

    最后讨论出来的棚子,主体部分分成三大部分,最里面是大家的灶眼、仓库以及休息的地方,地方最大。但是空间还是不够,休息的地方就分成了男女间,弄成大通铺的土炕样式。

    土炕是张大牛提议的,大家对这倒没有意外,毕竟张家就是北方逃过来的。

    不过盘土炕得去县里找专业的匠人,这种技术性的手艺活还是得找专业人士来做。

    中间部分和最外部分是张大牛的地方,中间分了三部分,也是男女两间休息间,女的小一些。第二部分是仓库,最外部分是灶眼厨房,张大牛设计的是半开放式厨房,好传菜方便。

    最外面就是桌椅,待客的地方。

    棚子旁边还搭了几个偏屋,专门放些不重要的杂物。远一些的地方是准备搭几个简陋的草棚,好给过路的牲畜休息用。

    第二天,天才蒙蒙亮,张家就被人敲开了门,是家里地收完了人,都喜气洋洋地拿了工具,扛了自家的木头准备开工搭棚去了。

    昨天家里长辈们都说清楚了,这个棚子,不对,已经不能说是棚子了,这间木房子是大家要用的,不是给张大牛帮忙,所以大家都要尽心。

    大家对于长辈们勾勒出的场景很是憧憬,一大早就来叫张大牛,指导木屋的建造。

    昨天晚上,村老们走后,张大牛回房就进了空间,仔细琢磨,画出了一个图纸。

    额,其实就是一个区域划分的平面图,毕竟他没学过建筑图纸的绘画,只能简单地画了一个平面分布图,再用毛笔在黄麻纸上重新描了一遍。

    不过平面图就够了,这时候的劳力都会点建筑,村子里谁家建房都是壮劳力们建的,至少一个木房子不在话下。

    今天已经收完晚稻的家里,男人们把谷子都弄到场院里去晒好,女人们守着。没有收完稻子的家里,全家齐上阵,想着早点完事了,也去帮忙。

    那边早一点完事,大家就能早一点开始赚钱啊。

    因为盘土炕的匠人还没请来,今天大家就是清理一下那块地方的杂草、石头块,先挖地基,做好准备工作。

    今天一大早大琪叔就架着牛车上县里去找匠人了,顺利的话,明天就能带着匠人赶回来,正好能就着今天的准备开始做。

    张二牛几个把谷子晒完,也牵着大黄架着车来帮忙。几个到的时候,场地里的野草、石块已经清理的差不多,众人正喊着号子,挖土运土,气氛很是热烈。

    挖出的图集中到旁边,等房子建起来,混了水和杂草糊在外墙,密封保暖又稳固。

    其实往里混糯米最是坚固,不过糯米价贵,而且村子里各家存的一点都是用来过年做糍粑用的,就只用土混草混就行。

    这个工程起的急,没做什么准备,也没有特意做土砖,就把村子里没人住的屋子给扒了,把土砖弄来用。

    古代劳动繁重,张大牛自来了以后深有体会,有时候也很佩服这些从未踏出土地的农人,每一天勤勤恳恳,守望在田间。

    一年到头,每一日都有新的活要干,但他们却很会自己找寻快乐。

    除草的时候比谁动作快,除的干净,挖地基的时候喊着劳动号子,比谁喊的响亮好听。

    这一行十来个壮劳力,把劲都使在地上,大半个上午的功夫就把地面挖了半米的坑,因为不是用来住的屋子,地基就比家常建房子挖的地基浅很多。

    中午都各回各家,张大牛一家人也回家做饭歇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