汝南袁氏考

大魏左将军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79中文网 www.79zw.com,最快更新三国将军本纪最新章节!

    汉末家族情况

    汉灵帝时期的汝南袁氏在朝廷中以袁逢、袁隗兄弟二人为翘楚,他们的子辈就是袁绍、袁术等人了。

    袁逢、袁隗的父亲是袁汤,袁汤有十二个儿子,其中在华峤《汉后书》中留名的只有袁平、袁成、袁逢、袁隗四个人,以袁平为长子;但是在范晔《后汉书》中,却只有袁成、袁逢、袁隗三人,称袁成是长子。

    以此推测,袁平可能是庶子,袁成、袁逢、袁隗为嫡子,故范晔称袁成为长子。

    袁成、袁逢子嗣

    袁成早卒,按多年后,袁绍让长子袁谭出为某兄长之后,可以推测袁成可能有一个早夭的儿子;另外按照史书记载,高幹是袁绍的外甥,所以可以推测袁成也有一个女儿,嫁给了高躬,生了高幹。

    另外在范书《郭泰传》介绍济阴黄允时,提到袁隗想为从女选丈夫的事,这位从女很可能就是袁成之女。

    (黄允已经结婚,袁隗只是感慨一下如果有他这样的女婿该多好,这话传到黄允耳中,他就准备去休了自己的妻子夏侯氏,结果反被夏侯氏当众羞辱,最终身败名裂。)。

    袁逢见兄长袁成绝后,便将自己刚出生的庶子袁绍过继给袁成,于是,袁绍成了袁成宗法上的嗣子,袁逢自己还有嫡子袁基、袁术。

    袁隗子嗣

    袁汤的爵位是安国亭侯,他过世时,袁成已死,于是袁逢成了嗣子,继承了爵位。

    袁隗稍显年轻,但是袁隗的名望也不亚于袁逢,他甚至先于袁逢当上三公。他的妻子是扶风马伦,是关西大儒马融之女。

    在范书《列女传》还记载了袁隗成婚时的事。当时,马融给女儿的陪嫁物品非常贵重丰富,两人婚礼之后,袁隗问妻子:“妇道人家只要秉持家务而已,为何陪嫁这么多贵重物品呢?”

    马伦回道:“是慈亲对我的宠爱,我不敢违背美意。夫君若想仰慕鲍宣、梁鸿的高节,我也会效仿少君、孟光之事。”

    袁隗又调侃妻子:“你父亲比他兄长先接受举荐,世人都以此耻笑他,如今你的姐姐还没出嫁,你这样做合适吗?”

    马伦应对道:“我的姐姐品行高远,没有遇到合适的人罢了。不像我这般浅薄,愿意将就嫁给你。”

    袁隗还不服气,又继续问:“你父亲学问很大,文章首屈一指,而他所担任官职,却因为贪财而遭人贬损,这是为何?”

    马伦应对道:“孔圣人都不免被武叔毁谤,子路这种贤人,都会遭到公伯寮的控告。我家父如此,也是难免之事。”

    至此,袁隗无言以对,不能问住马伦,以至于账外偷听的人都为袁隗感到惭愧。

    马伦是在光和七年(184年)逝世的,蔡邕为其作碑文,提到十一月安葬。

    终年六十余,她为袁隗生育了袁懿达、仁达两个儿子。另外,按照蔡邕所做《袁满来碑文》,袁隗还有个儿子袁满来,十五岁时就病死了,很可能也是马伦所生,且死在光和七年之前。

    《司徒袁公夫人马氏碑》:维光和七年,司徒公夫人马氏薨,其十一月葬。

    袁基等兄弟

    袁绍、袁术二人在汝南袁氏的谱系中是平辈,按照宗法来说,两人是从兄弟关系,按照血统来说,两人又是同父异母的兄弟。

    其实在袁绍之上,还有个袁基,他是袁逢的嗣子,也应该是嫡长子,他在袁逢死后,继承了父亲的爵位(安国亭侯,八百户),只是此人在史书上记载非常少,所有的风头都让两位弟弟袁绍、袁术二人抢去了。

    在汝南老家的袁氏后人,与袁绍平辈还有袁闳、袁忠、袁弘三兄弟,他们是袁贺的儿子,在这三兄弟中只有袁忠做了官,另外两位由于对朝廷的党锢政策不满,加上对家族中的袁逢、袁隗不屑,所以耻于做官,一辈子平淡终老。

    另外,有史可查的,与袁绍平辈的兄弟还有袁遗、袁胤、袁叙三位。

    在汉末乱世中,袁遗当过山阳郡太守,并参与了酸枣的反董联军,后来受袁绍任命去领扬州,被袁术击败,为乱兵所杀;

    袁胤则是效力于袁术,袁术在扬州之时,任命他担任丹阳太守,后来被孙策所击败。

    袁叙在官渡之战(200年)之前担任过济阴太守,按济阴郡地理位置看,应该是被朝廷所任命,与曹操无关。

    按《程昱传》的记载,建安元年(196年)都许后,程昱领济阴太守,所以可以推测程昱有可能让出太守一职给袁叙,自己仅拜将,都督兖州事。

    袁叙在建安四年(199年)写信给袁绍,劝袁绍称帝,这封信落到了曹操手里,成了弹劾的袁绍罪名之一。

    在建安元年(196年)正月,袁术所设置的陈国相袁嗣投降曹操,这位袁姓人物虽然没有证据证明他是汝南袁氏的人,但猜测一下还是可以的。

    以上是汝南袁氏族人在汉末的记载情况,下面我来说说袁绍、袁术这两位乱世风云人物的故事。

    袁绍年龄推测

    袁绍在史书上是没有年龄记载的,后世有人以其字本初来推测他出生于本初元年(146年),如此,按照《英雄记》的记载,他在青少年时便入朝为郎官,弱冠(虚岁20岁)时就出任濮阳县令,如此,他是在165年(146+19=165)去濮阳的。

    原讹“濮阳长”,濮阳为东郡郡治,当为大县,大县为令,故当作“濮阳令”。

    他在濮阳任期不明,假设至少为一年(165-166),而后他弃官为父母服丧六年(166-172),然后一直在雒阳隐居。

    如此,可以推他在给母亲服丧三年后(166-169),恰逢第二次党锢事起,袁绍因为同情党人,所以拒绝回朝为官,并以继续给父亲袁成补丧三年为由来养名。

    以上是一种相对主流的推测履历,经供参考。因为袁绍真实年龄是无法考证出来的。

    袁绍年轻时事

    前文说道:袁绍乃袁逢庶子,出生时恰逢伯父袁成逝世,而袁成无子嗣,故袁逢将袁绍过继给袁成为后,取名“绍”字,本意也是“继承”之意。

    生父袁逢和叔父袁隗均疼爱袁绍,袁绍年少时便入朝为郎官;二十岁时又出任濮阳县令(兖州东郡),有清美的声誉。这种路数,就是典型的公族子弟的履历。

    陈志《袁绍传》裴注引《英雄记》:(袁)绍生而父(袁成)死,二公(袁逢、袁隗)爱之。幼使为郎,弱冠除濮阳长,有清名。

    袁绍因为母亲(袁成之妻)逝世,弃官返回家乡(汝南郡汝阳县),为母亲置办丧事。袁绍随从的车队非常多,可是当他快要抵达汝南郡边界时,就把车队解散,自己改坐一辆车。

    有人就问他这是为何,袁绍回答说:“我的车队怎能让许子将看到呢?”

    ——原来,袁绍注重养名,畏惧许劭的“月旦评”的威力。

    范书《许劭传》:同郡袁绍,公族豪侠,去濮阳令归,车徒甚盛,将入郡界,乃谢遣宾客,曰:“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。”遂以单车归家。

    袁绍在家乡置办丧礼,因为这是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袁家事,何况此时的袁家势力如日中天,当时前来奔丧的人多达万人。曹操和他的好友王儁也去了。

    曹操看到袁家的排场后,偷偷对王儁说:“天下将要大乱,乱天下的祸首必定是袁绍、袁术二人了!若要匡扶天下,为百姓请命,不先诛杀这两人,祸乱就会发生了。”

    王儁反问道:“如你所愿,匡扶天下之人,除了你还能是谁?”曹操闻言,和王儁相对而笑。

    陈志《武帝纪》裴注引《逸士传》:及袁绍与弟术丧母,归葬汝南,(王)儁与公(曹操)会之,会者万人。

    公于外密语儁曰:“天下将乱,为乱魁者必此二人也。欲济天下,为百姓请命,不先诛此二子,乱今作矣。”

    儁曰:“如卿之言,济天下者,舍卿复谁?”相对而笑。

    这个故事是记载的皇甫谧的《逸士传》中。以对话来看,很可能是附会之言,因为丧礼排场之大,大家都是给袁氏家族的面子,而袁氏家族中此时是以袁逢、袁隗兄弟二人为主;再者,有史记载亲近宦官的是袁隗,曹操真要说乱天下者,还不如说是袁隗;袁绍和袁术都不过是与曹操年纪相仿的年轻人,何况曹操和袁绍也有私交,他是断不可能说出这种话来的。

    所以,皇甫谧记载的这个段子中对袁绍、袁术的否定,应该是针对乱世时,袁绍和袁术与曹操为敌这种情况而附会创作的。

    最后,这个故事里塑造了王儁和曹操亲近的故事。而实际上,在汉末乱世之时,王儁是投奔了荆州刘表的,等到建安元年(196年),献帝都许后,曹操还派人去请王儁入朝担任尚书,王儁都拒绝了,可见曹操对王儁是一片真心,而王儁对曹操的感觉只是一般般了。

    接着说袁绍。袁绍在给母亲办完丧葬礼之后,就服丧三年。当时人以服丧三年为礼制,很少有人愿意坚持下来,而真正做到的人,自然会得到大家的赞许,所以,袁绍能够去做,就是为了养名。

    袁绍非但如此,三年之后,他又以出生时父亲袁成逝世,自己没有为他服丧三年为由,接着宣布继续为父亲补丧三年。如此,前后六年,袁绍都是在家乡汝阳县度过的。

    这六年下来,袁绍已经是快三十岁的人了,他仍然不着急做官。可能是他在家乡听闻了太多叔父袁隗亲近宦官的事,例如同族兄弟袁闳就非常排斥袁逢、袁隗,两位长辈曾多次向袁闳赠礼,袁闳都坚决推辞。

    范书《袁闳传》:(袁闳)从父逢、隗并贵盛,数馈之,无所受。

    此时也是党锢时期,年轻气盛的袁绍对党人也十分同情,虽然自己袁家不在党锢名单之中,他宁可不做官。

    按照《何颙传》记载,何颙在党锢之时曾来往于汝南郡,何颙与袁绍结交也应该是在此时;何颙本人颇有任侠之风,例如他成为亡友报杀父之仇,名扬天下,袁绍仰慕何颙,受其影响,也是可以知晓的。

    袁绍选择在京师雒阳定居(毕竟是有钱人,买首都的房子不是难事),他也不结交权贵,反倒是结交天下名士,继续与南阳何颙这些人来往。

    在这段时间里,他还结识了东平张邈(党人名单中名列八厨),南阳许攸、长沙吴子卿(考其为吴臣、即吴巨)、汝南伍德瑜(伍孚或伍琼)等人。

    陈志《袁绍传》裴注引《英雄记》:礼毕,隐居洛阳,不妄通宾客,非海内知名,不得相见。又好游侠,与张孟卓(张邈)、何伯求(何颙)、吴子卿、许子远(许攸)、伍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。不应辟命。

    在这些人名单中,何颙和张邈是属于党人之流。在《何颙传》中,说何颙私下潜入雒阳,与袁绍合谋,拯救、接济遇难受困的党人,帮助了很多人。

    范书《何颙传》:及陈蕃、李膺之败,(何)颙以与蕃、膺善,遂为宦官所陷,乃变姓名,亡匿汝南、南郡间。所至皆亲其豪桀,有声荆豫之域。

    袁绍慕之,私与往来,结为奔走之友。是时党事起,天下多离其难,颙常私入洛阳,从绍计议。其穷困闭厄者,为求援救,以济其患。有被掩捕者,则广设权计,使得逃隐,全免者甚众。

    袁绍这种行为引来中常侍赵忠等人的不满(因为党人的政治矛头指向宦官),赵忠在宫省内与其他宦官一同吐槽:“袁本初坐作声价,不应呼召而养死士,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?”翻译一下就是:袁绍坐在家里养名,不接受朝廷任命,却去收养死士,不知道这小子想做什么事!

    这话传到叔父袁隗的耳中,袁隗就去教训袁绍:“你这是要祸害我们家族啊!”此时的袁绍不以为然,置之不理。

    这里也可以做一个小小的考证,就是这个故事原始记载出自《英雄记》,然后被范晔写入了《袁绍传》中。《英雄记》是说袁绍听从了叔父的教诲,于是答应了大将军何进的征辟,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。

    因为何进担任大将军之时,党锢已经解除,袁隗没有必要为侄子结交党人而动怒,所以说《英雄记》说“袁绍入大将军府”,是概述笔法,和袁隗的教诲没有因果关系。

    范晔在《袁绍传》中改写成:“(袁)绍终不改。后,辟大将军何进掾”,这才是准确的记载。

    袁绍入大将军府时,好友伍孚也成为同僚,还有刘表、王谦两位山阳名士,何颙则是入了司空府,可见袁绍仍然和党人联络,并时刻不忘针对宦官。

    袁术履历

    袁绍在雒阳隐居期间,就好结交游侠,与他平辈的袁术却一直在朝廷当官,《三国志·袁术传》说他“举孝廉,除郎中,历职内外”(外职可查的是河南尹),可见在袁绍服丧的六年里,袁术已经完成了公族子弟的履历,然后在朝廷担任长水校尉。

    《三国志》本传原作“折冲校尉”,汉廷只有北军五校尉,当从《北堂书钞》引文作“长水校尉”。

    袁术在京师的名声早先并不好,《北堂书钞·卷61·设官部》引魏志曰:袁术字公路,为长水校尉,好奢淫,骑盛车马,以气高人,语曰:“路中捍鬼袁长水”。

    这是说袁术在担任北军的长水校尉期间,非常奢侈,车队庞大,盛气凌人,京师的人称他“路中捍鬼袁长水”。

    范书本传说袁术“少以侠气闻,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,后颇折节”,比较看来,袁术还是有所改变的,年轻气盛毕竟是一时,“后颇折节”说明了袁术也注重自己的名声了。

    袁术的改变,也是以袁绍为参考的,他就是要和袁绍争名,想成为平辈兄弟中的翘楚。

    何颙与袁绍交好,可他到京师时,偏偏从不去拜访袁术,这一点让袁术非常恼火。

    陈志《荀攸传》裴注引张璠《汉纪》:而袁術亦豪俠,與(袁)紹爭名。(何)顒未常造術,術深恨之。

    袁术结交的名士,有事可查的有:河内张范、下邳陈珪、南阳宗承,平原陶丘洪等人。(前三位都是公族子弟)

    《汉末名士录》说袁术曾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痛斥何颙的罪责,而陶丘洪则提出反对意见,袁术仍然意不能平;

    后来袁术又私下对宗承说:“我总有一天会杀了何颙这个辣鸡的。”宗承也劝袁术,说:“何颙名闻天下(替亡友复仇之事),你只能与他结交,才是正确的方法啊!”袁术明白何颙的名气已经是自己无法撼动的,这才罢休。

    后来,何颙和袁术也没有交往的记载,而在中平元年(184年),何颙入公府后,每逢三公府官员组织开会,大家都推崇何颙的意见,认为何颙的策略谋划周密严谨,没人能比得过他。

    袁术在中平年间,能确定的官职也只有个“虎贲中郎将”,而且是在中平六年(189年),据我考证,很可能是父亲袁逢在中平年初逝世,袁术因为服丧的缘故,而没有做官。

    袁绍在中平年间则是一路高升,从大将军府出来,担任侍御史、虎贲中郎将,灵帝末,袁绍又入西园军担任中军校尉;何进掌权时,袁绍被提拔为司隶校尉,策划诛灭宦官的事。

    袁术在此时也没闲着,他担任虎贲中郎将,也是何进政治布局中的一环,可以说,在这个时间点上,袁绍、袁术兄弟二人因为政治目标相同,事关家族兴衰,所以他们齐心协力,也没有再闹不和。

    PS:前辈所做,同样也是前传所删考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