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郡袁氏考

大魏左将军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79中文网 www.79zw.com,最快更新三国将军本纪最新章节!

    在东汉历史上,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曾并为两大家,随着汉末乱世中汝南袁氏的湮灭,陈郡袁氏的族人在魏晋时期,逐渐成为顶级门阀之一,绵延数百年。

    袁氏渊源考

    要说袁氏的起源,一般来说,都是说来源于舜,其后人辕涛涂是袁氏的鼻祖。在《汉国三老袁良碑》上写着:厥先舜苗,世为封君。周之兴,虞阏父典陶正,嗣满为陈侯。至玄孙涛涂,初氏父字,立姓曰袁。

    这篇碑文存于《隶释》卷六,所幸缺字极少,因此完整记录了东汉时人流传认同的“袁氏起源”,到唐朝人林宝撰《元和姓纂》,袁氏谱又有所改变,再到北宋欧阳修等人著《新唐书》,又产生差异,笔者再三比较,可简单归纳要点如下(三方记载都认可的主流):

    在周时,有舜的后人虞阏父,其子妫满获封陈侯;

    妫满玄孙辕涛涂,立姓袁,成为袁姓始祖,-656年任陈国大夫。

    其后人袁颇,-484年任陈国司徒。

    在秦末乱世(-209年-),后人袁生(或袁告)曾避难迁徙至河洛一带;汉兴之后(-202年-),又迁回故乡陈地扶乐县(扶乐县就是陈郡袁氏的郡望,《水经注》云故扶乐县城东北有袁氏族墓群)。

    汉武帝征和三年(-90年),袁生之曾孙(或元孙,或孙)袁幹,因功封关内侯(或贵乡侯)。

    袁幹儿子袁经、孙子袁山,袁山曾孙袁良(或云“幹八世孙良”)。

    袁良身份考

    袁良就是《国三老碑》的主人公,碑文的内容就是说他在汉顺帝登基后(125年-),被选拜为国三老的事。袁良卒于永建六年(131年)二月十五日,年龄至少八十五岁,可谓高寿。

    可以说,自汉代开始,陈郡袁氏才是主脉,汝南袁氏也是从陈郡迁徙出去的一支。例如《典略》中记载,袁术在谋划称帝时,其中他为自己找的一条理由就提到“袁姓出陈”,可见袁术的汝南袁氏渊源也是出自陈地的,只不过我们找不到何时迁出的记载了。

    在《元和姓纂》及《新唐书》的宰相世系表中,在认定陈郡、汝南两个袁氏差别时就酿了一个大错。

    《元和姓纂》:干封贵乡候始居陈郡著姓,八代孙良,生昌、璋,昌生安……璋生滂为司徒……

    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四》:袁生玄孙干封贵乡候,八世孙良,二子昌、璋,昌成武令,生安,璋生滂。

    在《元和姓纂》里,出现了一个史书上并没有记载的袁昌,并说他生了袁安,成了汝南袁氏的鼻祖,然后袁璋生下了袁滂。然后这里就产生了一个著名的错误。

    道理很简单:若如此记载,袁安和袁滂则是平辈,而实际上,两个人根本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(袁安是汉章帝、和帝时期的人,袁滂是汉桓帝、灵帝时期的人)。

    南宋赵明诚在《金石录》中就对这个错误进行了详细考证,原文摘录如下:

    以此碑及《后汉书》考之《姓纂》与《唐表》殊为疏谬。

    《袁安列传》云“安祖父良,平帝时(-9至6年),举明经,为太子舍人,建武中至成武令”。今据此碑,良以永建六年卒(131年),相距盖百余年,以此知非一人无疑。

    又安以永元四年卒(92年),良卒乃在其后三十九年,以此知非安之祖亦无疑也。

    盖安汝南汝阳人,滂乃陈郡扶乐人,其乡里族系亦自不同,而安与滂相去岁月甚远,不得为从父兄弟明矣。岂二人之祖其名偶同,遂尔差谬邪。

    综上可知:

    陈郡袁氏为袁氏主脉。

    汝南袁氏出于陈地,时间、始祖未详。

    《国三老碑》乃陈郡袁良,非范书《袁安传》之祖父。

    《袁良碑》云良子:光、腾、璋;范书《袁安传》无子留名;《水经注》云扶乐有《袁腾碑》,与良碑合;《姓纂》云良生昌、璋,璋与《良碑》合,昌未知由来。

    袁良谱系

    所以,我们要厘清陈郡袁氏谱系,以《国三老碑》较为妥当,《姓纂》记载已经发生了偏差,只能作为参考补充。

    按《国三老碑》记载,袁良有三个儿子:光、腾、璋;有两个孙子:滂、弘。按碑文我们是不知道滂、弘具体是谁的儿子,以《姓纂》来作补充,那就可以认定滂是璋所生了。

    袁腾也是真实存在的人物,因为有《水经注》作证,说扶乐城外的袁氏族墓群中就有袁腾碑;《姓纂》对袁腾只字不提,倒是多出来个“袁昌”,实在是教人难以置信,可以推测昌是汝南袁氏人,被《姓纂》混入陈郡袁氏了。

    在这里,我也强调一件事,认定历史人物族人,一定要以郡望和准确的传承关系来确定,不能简单的以同郡就来推测是同族。

    例如我们常说的“汝南袁氏”主流多指汝南郡汝阳县袁安这一支脉,实际上,在汉末,汝南郡慎阳县有名士袁阆,他也是汝南人,但他是慎阳人,和汝阳不同,所以他绝不是袁安的后裔。

    陈郡袁氏的这几个人,包括袁滂在《后汉书》中并无传记,但是他在汉灵帝时期历任九卿,并登上三公之位,李贤做注时,找来的也就只有袁宏《后汉纪》(袁宏就是陈郡袁氏后裔)中的一句话:(袁滂)纯素寡欲,终不言人短。当权宠之盛,或以同异致祸,滂独中立于朝,故爱憎不及焉。

    另外,有史可查的是袁滂在中平二年(185年),以执金吾的身份作为车骑将军张温的副将,出征凉州。此后再无记载。

    在此之前,汉灵帝策立皇后时(171年),策文中有“臣滂”,据我推测,此人应该就是袁滂。

    袁滂之子是袁涣,此人在《三国志》中有传,由此看来,滂、涣父子二人才是让陈郡袁氏走向门阀巅峰的起点、关键人物,也是本文的重点。

    袁涣其人

    袁涣字曜卿,何焯考证说“涣”应作“焕”,因为有“火”才能对应“曜”(名字相应),在我看来,作“涣”的记载也有很多例证,所以也不是不可以,如同地名“荥阳”古作“荧阳”,这里涉及文字演变的过程,“涣”字很可能也有类似情况。

    袁滂在朝廷做官时,袁涣则在陈国相府担任功曹,当时郡内公族子弟们多有违法行为,袁涣则和他们不同,遵循礼法,举止得体,为人清净。这一点,可以说他颇有父风(袁滂在朝中立,不和结交权臣,也不得罪人)。

    袁涣后来入朝廷公府,又提拔为侍御史,出为谯县令,他没有就任。这段履历无法推测具体时间,倒是他不上任谯县令,可以推测为初平初,因为汉末乱世,关东大乱,袁涣也无心做官,所以干脆回家去了(陈国扶乐)。

    袁涣回家后,跟从弟袁徽商议家族出路,最终袁涣选择留在本地,袁徽则带着族人迁徙至交州。这种情况在龙亢桓氏也有体现,桓典一直在朝廷做官(或留在本地),桓晔是先去会稽,后去交州。袁涣的好友许靖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袁宏《后汉纪》:初,天下将乱,(袁)涣慨然叹曰:“汉室陵迟,乱无日矣。苟天下扰攘,逃将安之?若天未丧道,民以义存,唯强而有礼,可以庇身乎!”徽曰:“古人有言‘知机其神乎’,见机而作,君子所以元吉也。天理盛衰,汉其亡矣!夫有大功必有大事,此又君子之所深识,退藏于密者也。且兵革既兴,外患必众,徽将远迹山海,以求免身。”及乱作,各行其志。

    袁涣留在家乡,先后跟过刘备、袁术、吕布,最终在吕布战败后,跟了曹操。别看袁涣多次易主,但他处事恪守道义。例如袁涣在跟吕布时,吕布逼他写信辱骂刘备,袁涣不从,吕布便抽刀出来恐吓他:“写就活,不写就死!”袁涣并未被吓住,反而笑着反问:“如果以后哪一天我离开你,又有人逼我写信骂你,可以吗?”吕布无言以对,这才放弃。

    这件事挺出名的,魏文帝曹丕曾经就此事问袁涣的从弟袁敏:“袁涣这个人是勇敢还是怯懦呢?”袁敏回答说:“袁涣外表文弱,然后在道义面前,危难之时,就算是孟贲和夏育(两位古代的勇士)也比不过他。”

    陈志《袁涣传》:文帝闻涣昔拒吕布之事,问涣从弟敏:“涣勇怯何如?”敏对曰:“涣貌似和柔,然其临大节,处危难,虽贲、育不过也。”

    袁涣跟了曹操之后,非常受到曹操的敬重,后来袁涣还入了魏国,担任郎中令,行御史大夫事,卒于任上。他的死讯传来,曹操痛哭流涕,派人向其家人赠送两千斛稻谷,并要求分成两份,有人不解,曹操解释说:“一半是朝廷规矩,一半是我私人感情。”

    袁涣有个姑姑,是蔡邕的母亲,所以袁涣和蔡邕是表兄弟,曹操和蔡邕关系也很好,曹操亲待袁涣,可能也有这部分原因,当然,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仍然是袁涣的人格魅力,让曹操非常放心。

    《太平御览·卷513》引《先贤行状》:蔡伯喈母,袁曜卿之姑也。

    袁涣死于建安年间,他的四个儿子和从弟子嗣,入魏朝为官,再入晋,相较在汉末衰亡的汝南袁氏来说,天下袁氏当以袁滂、袁涣这一支后裔最为显贵。

    在晋代,陈郡袁氏后人有袁崧(一作山松)著《后汉书》(八家《后汉书》之一),袁宏著《后汉纪》(编年体史书),同时,陈郡袁氏也是东晋乔姓四大家族之一(琅琊王氏、陈郡谢氏、陈郡袁氏、兰陵萧氏)。

    PS:前辈所作,前传删除史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