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破局

大魏左将军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79中文网 www.79zw.com,最快更新三国将军本纪最新章节!

    洛阳。

    董卓府邸。

    “关东诸军来势汹汹,汝等以为如何?”董卓问左右幕僚。

    郑泰道:“夫政在德,不在众也。”

    董卓不悦,说道:“如卿此言,兵为无用邪?”

    郑泰开始忽悠:“非谓无用,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。如有不信,试为明公略陈其要。

    今山东合谋,州郡连结,人庶相动,非不强盛,然光武以来,中国无警,百姓优逸,忘战日久。仲尼有言:“不教人战,是谓弃之。”其众虽多,不能为害,一也。

    (现在山东合谋,州郡连结,百姓团结一致,不可说不强盛。然而自从光武以来,国家平安无事,老百姓生活富裕,对于战争久已淡忘了。孔子说道:‘不教育人民战争,而使他们去战,这是抛弃人民。’所以他们的人虽然多,不足以为害,这是一。)

    明公出自西洲,少为国将,闲习军事,数践战场,名振当世,人怀慑服,二也。

    (您出身西州,年轻即为国家的将帅,熟习军事,多次参加战斗,名震当世,人人害怕您,服从您,这是二。)

    袁本初公卿子弟,生处京师。张孟卓东平长者,坐不窥堂。孔公绪清谈高论,嘘枯吹生。并无军旅之才,执锐之干,临锋决敌,非公之俦,三也。

    (张孟卓是东平的忠厚长者,眼睛也不乱看一眼。孔公绪清谈高论,不偏不倚。这些人都没有军事才能、打仗的经验,临阵决战,不是您的敌手。这是三。)

    山东之士,素乏精悍。未有勇贲之勇,庆忌之捷,聊城之守,良、平之谋,可任以偏师,责以成功,四也。

    (山东的人才,从来不勇敢。没有孟贲那样的勇敢,庆忌那样的敏捷,没有聊城那样坚固的防守,张良、陈平那样的谋略,不可任以偏师,要求成功。这是四。)

    就有其人,而尊卑无序,王爵不如,若恃众怙力,将各棋峙,以观成败,不肯同心共胆,与齐进退,五也。

    (使有可任用的人,也是尊卑不分,国家的爵位不给他们,他们依恃人多,依恃力量,会各自独立不前,坐观成败,不肯同心协力,一起同进同退。这是五。)

    关西诸郡,颇习兵事,自顷以来,数与羌战,妇女犹戴戟操矛,挟弓负矢,况其壮勇之士,以当妄战之人乎!其胜可必,六也。

    (即关西各郡,大都熟习军事,近年以来,多次与羌作战,妇女还戴戟持矛,带弓负矢,何况以壮勇的军士,抵挡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呢!胜利是必然的。这是六。)

    且天下强勇,百姓所畏者,有并、凉之人,及匈奴、屠各、湟中义从、西羌八种,而明公拥之,以为爪牙,譬驱虎兕以赴犬羊,七也。

    (且天下的强勇,老百姓所怕的,有并、凉人,及匈奴、屠各、湟中义从、西羌八种,您拥有他们,作为爪牙,有如驱虎兕以赴犬羊,所向无敌。这是七。)

    又明公将帅,皆中表腹心,周旅日久,恩信淳著,忠诚可任,智谋可恃。以胶固之众,当解合之势,犹以烈风扫彼枯叶,八也。

    (并又您的将帅都是中表亲戚,是您的心腹,跟随很久,有恩有信,忠诚可任,智谋可恃。以团结一致的部队,当散乱之敌,正如猛风扫枯叶。这是八。)

    夫战有三亡,以乱攻理者亡,以邪攻正者亡,以逆攻顺者亡。今明公秉国平正,讨灭宦竖,忠义克立。以此三德,待彼三亡,奉辞伐罪,谁敢御之!九也。

    (我们知道战争有三亡,用乱攻理的亡,用邪攻正的亡,用逆攻顺的亡。现在您治国平正,讨灭宦官,忠义已立。用此三德,对彼三亡,奉朝廷之命,讨伐有罪,哪一个胆敢抵御!这是九。)

    东州郑玄学该古今,北海邴原清高直亮,皆儒生所仰,群士楷式。

    彼诸将若询其计画,足知强弱。且燕、赵、齐、梁非不盛也,终灭于秦;吴、楚七国非不众也,卒败荥阳。况今德政赫赫,股肱惟衣,彼岂赞成其谋,造乱长寇哉?其不然。十也。

    (东州郑玄学问包括今古,北海邴原清廉正直,都是儒生所宗仰的,群士的楷模。如果向郑玄、邴原询问计划,就能够知道哪个强,哪个弱。从前燕、赵、齐、梁不是不强盛,终究被秦国灭亡;吴、楚七国不是兵不多,终究在荥阳被周亚夫打败。何况现在德政昭彰,辅佐贤良,郑玄、邴原难道会赞成他们的谋划,制造叛乱,助长寇害吗?一定不会的。这是十)

    若其所陈少有可采,无事征兵以惊天下,使患役之民相聚为非,弃德恃众,自亏威重。

    (如果我所说的,有一点点可以采纳,就是不征兵以惊扰天下,使害怕征役的老百姓集合一起为非作歹。不弃德恃众,自己亏损威重。)

    把董卓唬的非常高兴,当即任命他为将军,准备让他带领部队去对抗关东联军,但还是有幕僚指出:“郑公业智略过人,而结谋外寇,今资之士马,就其党与,窃为明公惧之。”

    于是董卓收还其兵,留拜议郎。

    田景说道:“旬月之前,将军牛辅败于河东白波贼,安邑、解县陷于贼手。”说着指了指地图某处,“若其沿河直下,则弘农不保,我等困于洛阳,东有关东联军,西有白波贼寇,两面夹击,无异于瓮中之鳖,生死系于他手,不可不防。”

    董卓看了看地图,“依卿之意,为之奈何?”

    田景答道:“迁都。”

    董卓眉头紧皱,迁都带来的影响实在太大,但不迁都,要是真如田景分析的那样,被白波贼和关东联军夹击,那才是真是不愿见到的,所以在此非常犹豫。

    李儒补充到:“非常之时,当行非常之事,今势危亡,当速下决断!”

    董卓这才点头同意,那接下来就是具体谋划了。

    “然长安盖勋、右扶风皇甫嵩尚有精兵数万,何以制之?”董卓问道。

    李儒:“皇甫嵩言肃王命(后汉书评价),相国一纸调令即可收之。”

    董卓点了点头:“善!”
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分割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兖州。

    东郡。

    东阿县。

    薛议等聚精会神的听着程夫子授学。

    “武王伐纣,师渡盟津,右旄左钺,死士三百,战士三万。纣之陈亿万,飞廉、恶来,身先戟斧,陈开百里。武王不罢市民,兵不血刃,而[克]商诛纣。无祥异也,人事修不修而然也。今世将考孤虚,占咸池,合龟兆,视吉凶,观星辰风云之变,欲以成胜立功,臣以为难。

    夫将者,上不制于天,下不制于地,中不制于人。故兵者,凶器也;争者,逆德也。将者,死官也。故不得已而用之。无天于上,无地于下,无主于后,无敌于前。一人之兵,如狼如虎,如风如雨,如雷如霆,震震冥冥,天下皆惊。

    胜兵似水。夫水,至柔弱者也,然所触,丘陵必为之崩,无异也,性专而触诚也。今以莫邪之利,犀兕之坚,三军之众,有所奇正,则天下莫当其战矣。故曰:举贤用能,不时日而事利;明法审令,不占筮而获吉;贵功养劳,不祷祠而得福。又曰: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古之圣人,谨人事而已。

    吴起与秦战,舍不平陇亩,朴(pǔ)樕(sù)盖之,以蔽霜露。如此何也?不自高人故也。乞人之死不索尊,竭人之力不责礼。故古者,甲冑之士不拜,示人无已烦也。夫烦人而欲乞其死、竭其力,自古至今未尝闻矣。

    将受命之日忘其家,张军宿野忘其亲,援而鼓忘其身。吴起临战,左右进剑。起曰:“将专主旗鼓尔,临难决疑,挥兵指刃,此将事也。一剑之任,非将事也。”三军成行,一舍而后成三舍,三舍之余,如决川源。望敌在前,因其所长而用之。敌白者垩之,赤者赭之。

    吴起与秦战,未合,一夫不胜其勇,前获双首而还。吴起立斩之。军吏谏曰:“此材士也,不可斩。”起曰:“材士则是也,非吾令也。”斩之。”《尉缭子、武议》

    (武王伐纣,统帅军队在盟津渡河,他右手执白旄,左手执黄钺,指挥敢死之士三百人,士卒三万人同商军作战。

    这时商纣的军队有几十万,而又有飞廉恶来这些勇将,身先士卒,不避戟斧,阵势绵延百里不断。但武王并没有使士卒疲劳,也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,就打败了商军,诛灭了纣王。

    这不是由于什么吉凶灾祥预兆,而是由于人善与不善的必然结果。如今一般庸将,只知道考究时辰判定方位,求神问卜推测吉凶,以及观察星辰风云的变化来推断战争的胜败,想用这些方法来致胜立功,我以为是很难做到的。

    做将帅的人,必须上不受天时的限制,下不受地形的限制,中不受人为的限制。武器,是杀人的凶器,战争,是暴力的行动,将帅,是掌握生杀的官吏,所以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它。

    指导战争,要做到上不受天时的影响,下不受地形的限制,后面不受君主的制约,前不受敌人的阻抗。万众一心的军队,行动起来就象虎狼般的勇猛,风雨般的急骤,雷电般的突然,声势浩大,行动莫测,使天下惊惧。

    胜利的军队象水一样,水看来是最柔弱的,但它所冲击的地方,山陵也会崩塌,这不是别的原因,而是由于水总是流向一个方向,不断冲刷的结果。

    现在用莫邪那样锋利的武器,犀牛皮制成的坚固铠甲,装备起来的大量军队,再加上奇正的灵活运用,天下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同他抗衡了。

    所以说,只要任用贤能,不须选择吉日良辰事情也会顺利;只要法令严明,不须求神问卜也会获得吉祥;只要奖励战功优厚抚恤,不须祈祷也会得福。

    又说,天时有利不如地形有利,地形有利不如人心和睦。古代的圣人,不过是重视人的作用罢了。

    吴起与秦军作战,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,只用树枝掩盖以遮蔽霜露。为什么这样呢?这是因为他不自视高人一等的原故。凡是要求人家为你效死,就不能要求人家对你必恭必敬;要求人家竭尽全力,就不能讲究那些繁文缛节。

    所以古时候穿戴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,这是表示不愿因自己而增加别人的麻烦。给别人增添很多麻烦,而又要求人家为你效死尽力,是从古至今,没有听说过的。

    将帅奉命出征的时候,就忘掉自己的家庭,带领军队到达战场的时候,就忘掉自己的亲属,临阵指挥的时候,就忘掉自己的安危。

    从前吴起临战的时候,左右的人把宝剑呈送给他。吴起说:“将帅的主要职责是发号施令。在危难的情况下,做出决断,以指挥军队去作战,这才是将帅的职责,直接拿起兵器与敌人格斗,不是将帅的职责。”

    三军整队行军,日行三十里,三天走九十里。军行九十里以后,就要象决开江河一样势不可当地前进。与敌人接近时,应根据敌人特点来对付他,如果敌人使用白色标记,我也用白色标记来欺骗它,敌人用红色标记,我也用红色标记迷惑它。

    吴起与秦军作战,两军尚未交锋,有一人自恃其勇,独自冲向前去,斩获敌人两个首级回来。吴起要立刻杀他。

    军吏请求说:“这是个有本领的人,不可杀掉。”吴起说:“他诚然是有本领的,但他违背了我的命令。”结果还是把他杀了。)(这篇尉缭子文章比较难懂,所以作者君贴了翻译,然后就是郑泰说的十胜论也很有意思,所以翻译我也放上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