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荥阳之战(第二更)

大魏左将军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79中文网 www.79zw.com,最快更新三国将军本纪最新章节!

    洛阳。

    相国府。

    犯人:司马朗。

    主审官:董卓。

    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官居治书御史,照理应当随皇帝同往长安。由于全国到处都不太平,就让司马朗带着家眷先回乡。于是有人报告说司马朗要逃跑,抓住他来见董卓。

    董卓高居上座,也没有生气,很是平淡的对他说:“你与我死去的儿子同岁,可是你却大大地辜负了我。”(卿与吾亡儿同岁,几大相负)

    司马朗奉承道:“明公您凭着崇高的德行,在灾荒兵乱交加的年月,能够为国家清除大批的乱臣贼子,推举大量的贤士,这真可以说是处心积虑,使国家得到大治。

    您的威望品德因此更加崇高,功勋业绩也因而更加卓著。但是现在兵燹(xiǎn)一天比一天严重,各州郡人心惶惶,城郊境内的百姓,不能安居乐业,抛弃了居室产业,四处流亡藏匿。

    尽管四边的城门都设置了关卡,用重刑杀戮来惩罚逃亡的人,仍然禁止不住这股逃难的势头。这就是我所以忧郁不舒的原因。

    希望明公您能洞察借鉴过去的历史,稍稍考虑一下。那么您的光辉业绩就将与日月同辉,连伊尹、周公也难和您比肩。”

    (明公以高世之德,遭阳九之会,清除群秽,广举贤士,此诚虚心垂虑,将兴至治也。威德以隆,功业以著,而兵难日起,州郡鼎沸,郊境之内,民不安业,捐弃居产,流亡藏窜,虽四关设禁,重加刑戮,犹不绝息,此朗之所以于邑也。愿明公监观往事,少加三思,即荣名并于日月,伊、周不足侔也。)

    董卓点了点头说:“我也明白这个道理,你的话很有意义。”于是挥挥手放了司马朗。(本来就没准备拿他怎么样。)

    司马朗断定董卓必然灭亡,担心被他留下来,就用家中财物贿赂他手下管事的官吏,请求放自己还乡。

    司马朗到了家乡,对乡亲父老说:“董卓大逆不道,普天下的人都把他看作仇敌,这正是忠臣义士奋发有为的时刻。

    我们这个郡土地同京城连接。洛阳的东边有成皋县,县北临黄河,各地起兵讨伐董卓的诸侯倘若进展不利,必然要在此地停留,这地方实在是兵家必争的危险区域,谁在这儿也难得安生。不如趁现在道路还通畅,带着整个家族往东到黎阳。

    黎阳驻有军营,监军的官员赵威孙过去同咱们乡里有姻亲,他统领兵马,足能主持一方。今后如果遇到什么变故,在那慢慢观望也不晚。”

    然而,父老乡亲都怀乡恋土,没有肯听从司马朗的,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属和司马朗一起去了黎阳。

    过了几个月,关东地方的州郡纷纷起兵,聚积了十几万兵马,驻扎在荥阳和河内郡。各路领兵的将军意见分歧,放纵士兵烧杀抢掠,百姓死了一大半。

    (小知识:因为武帝纪只记载了迁都是二月事,没记载荥阳之战的具体时间,导致很多人都错误的判断荥阳之战是在三月份,但是看议和时间和《司马朗传》就可以大概推断出此战应该是在议和之后发生的。应当是在六月之后,先议和在打战,而且司马朗传有一句‘后数月’)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兖州。

    酸枣。

    曹操等联军在酸枣会盟后,豫州刺史孔伷率军返回颍川,而余下的人都在酸枣驻扎。

    就这样对峙了几个月,和谈也谈崩了,但是联军还是一直在观望。曹操忍不住了,在联军大帐问道:“我们义军是讨伐叛乱,现各路军兵都已会合,诸位还有什么疑虑的?

    如果董卓先前获知太行山东起兵的消息,仰恃天子的圣威,占据洛阳一带的险要地方,遣兵东进控制天下,尽管他的行动是不道义的,对我们来说仍然是很大的麻烦。

    如今他焚烧宫殿,挟持天子西迁,天下惊恐,百姓不知依附何人,这正是天意要使他灭亡的契机。我们一战就能安定天下,机不可失,诸君何疑?”(语见武帝纪)

    于是领兵五千西进成皋。(成皋,旋门关所在,八关之一。)

    同行的还有鲍信、鲍韬所带两万兵众;卫兹三千兵众;豫州兵众。约莫3-4万人。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荥阳。

    董卓军两万,骑兵五千。

    徐荣:“敌军行动如何?”

    斥候:“敌军以济北相鲍信为先部,议郎曹操为中军,豫州军所部为后军,自酸枣而出,已渡阴沟水,迫近鸿沟水不足五里。”

    徐荣看了看地图,:“已至卷县?”

    斥候:“卷县已降。”

    徐荣又看了看地图,指了指汴水的某处,问了句:“中牟县亦降?”

    斥候:“亦降。”

    徐荣点了点头,手指慢慢的划到敖仓附近,用中指慢慢点了两下......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卷县。

    联军大营。

    卫兹:“我军自酸枣以来,降卷县、中牟,气势如虹,今当一股作气,拿下荥阳。”

    曹操:“所言甚是,可点齐兵马,明日一早进军!”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董卓军。

    徐荣军大营。

    徐荣:“敌军虽众,然其新兵过半,兵多且杂,未经战事,且小战新胜,骄满于心;吾之取胜,利在骑兵。平原旷野,骑兵之所在也;今吾军于城中,迫近营门,非吾之所长也;敌众来攻,野战必被吾所败。诸将士厉兵秣马,明日出城破敌!”

    “喏!”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翌日清晨。

    汴水附近。

    两军皆阵,联军横亘三四里。徐荣策马登高,望见联军的动向,笑道:“平原浅草,可前可却,真吾等制胜之地。”

    部将请战:“愿为将军前驱!”

    徐荣摆了摆手:“敌军轻出而远来,与吾等转战,其来既速,必不带军粮;纵其能有军粮,又不能及食。不及日午,人马饥渴,其军必退,退而击之,必获胜焉。”

    两军对峙良久,站好地形,都没有先动,时间一点一点过去......

    曹操:“敌军不动如山,我军人马困乏,恐非长久之计,不如却兵?”

    鲍信等以为然之。

    未至申时(15-17点),联军退却,尘烟大起,徐荣看见联军退了,挥手示意,“骑兵出击!”

    呜----,呜-----,呜------,伴随着号角声,徐荣军动了,西凉骑兵像一支利箭,冲向了正在退却的联军,瞬间就把联军冲散,随即便是西凉步兵的跟上,掩杀......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“天下可无洪,不可无君!!”曹洪紧紧的掩护受了伤的曹操,将自己的战马都留给了他,牵着马一路沿着汴水走,终于找到一条小船,逃出升天。

    其他人,就没这么好运气了。卫兹、鲍韬战死沙场,死者不计其数,徐荣一路追到了酸枣,才引兵而还......

    这一战大大的打击了联军的士气,酸枣联军自此不敢复出......

    ——---------------------分割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兖州。

    东郡

    东阿县。

    程立:“凡骑兵与步兵战者,若遇山林,险阻、陂泽之地,疾行急去,是必败之地,勿得与战,欲战者,须得平易之地,进退无碍,战则必胜。法曰:易地则用骑。”

   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分割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细考参战人员:

    陈志《武帝纪》:曹操、卫兹、曹洪。

    陈志《张邈传》、陈志《卫臻传》、《先贤行状》(陈志《卫臻传》裴注引):曹操、卫兹。

    陈志《曹洪传》:曹操、曹洪。

    陈志《鲍勋传》裴注引《魏书》:鲍信、鲍韬。

    陈志《文帝纪》裴注引《典论》:兖、豫之师战于荥阳。

    陈志《鲍勋传》裴注引《魏书》:(鲍)信乃引军还乡里(泰山郡),收徒众二万,骑七百,辎重五千余乘。

    陈志《卫臻传》裴注引《先贤行状》:(卫兹)合兵三千人,从太祖入荥阳,力战终日,失利,身殁。

    勋传》裴注引《魏书》:汴水之败,(鲍)信被疮,(鲍)韬在阵战亡。

    最后是后人猜想当时的战况所作的战歌:《宋书·志12》:战荥阳,汴水陂。戎士愤怒,贯甲驰。阵未成,退徐荣。二万骑,堑垒平。戎马伤,六军惊,势不集,众几倾。白日没,时晦冥,顾中牟,心屏营。同盟疑,计无成,赖我武皇,万国宁。